(专业代码:080202; 层次:专升本; 学习形式:业余)
一、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现代工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宽厚专业知识、良好职业素养,能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机电的设计制造、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具体包括:
1. 知识目标: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以及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
2. 能力目标:具有制图、计算、测试等基本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对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及模型建立,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工程实际中的机械工程领域内相关问题;
3.素质目标: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能够参与机械相关领域的运行管理。
二、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3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最低修业年限2.5年,最高修业年限5年。
三、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学分与学时分配
学分安排 课程类别 | 合计 | ||
学分 | 学时 | 比例 | |
公共基础课 | 22 | 396 | 25% |
专业课 | 38 | 684 | 42% |
职业能力拓展课 | 6 | 108 | 7% |
实践教学环节 | 23 | 414 | 26% |
合计 | 89 | 1602 | 100% |
(二)学位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位英语、毕业论文(设计)、高等数学(2)。
(三)主干课程
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机械测试与控制基础、公差检测与技术测量。
1. 工程制图(3学分,54学时)
工程制图是工程技术人员之间交流设计思想的语言,工科类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这一专业技术基础课,才能够在学习后续课程时正确理解并绘制符合国标要求的工程图样。本课程是工科各专业一门必修的学科基础课,讲解机械制图的原理、国家标准、工程图的表达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国家标准规范,恰当表达几何形体,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能够运用图纸呈现设计结果,为后继课程中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打好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为今后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再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投影法的基本原理、组合体三视图的识读与绘制、表达机件的常用方法、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等。
2. 工程力学(3学分,54学时)
工程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以及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科学。它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中的有关内容。它涉及内容是有关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桥梁作用,它为机械运动分析和强度计算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体问题,初步学会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工程计算中有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实验能力,为工程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
包括静力学、平面汇交力学、力矩和力偶、平面一般力学、拉伸与压缩、剪切、扭转、平面弯曲、组合变形时杆件的强度计算、压杆稳定等。
3.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4学分,72学时)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是机械类各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分为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部分。机械原理部分主要研究机器与机构基础理论与方法及各种机械的一般共性问题,要求学生掌握机构、结构、运动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确定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机械设计部分主要从工作原理、承载能力、构造和维护等方面论述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问题,要求学生学习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学会机械设计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培养学生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标准、规范、机械设计手册、图册和查阅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包括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螺纹、轴承、轴的结构设计等。
4. 机械制造技术(3学分,54学时)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技术课,为培养既熟悉机械工程基础理论和方法,又能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基本原理和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熟悉常用机床设备的工作原理、工艺范围;掌握机床夹具的设计原理,理解并掌握金属切削过程及、切削热、机械加工振动等物理现象;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方法,具有编制简单零件机械加工规程和制定合理工艺路线的能力。
包括机械加工方法、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机械制造质量分析及其控制、工艺规程设计等。
5. 机械测试与控制基础(2学分,36学时)
机械测试与控制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综合运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力学、电子电工学、计算机技术等知识,使学生掌握系统静态与动态特性的分析方法,掌握控制过程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稳定性分析方法,掌握常见的信号测试与分析方法。掌握机械系统测试知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常用传感器、测试仪器性能评价等相关知识;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系统静态特性以动态特性并且掌握性能改善的方法,并对机械控制过程及其测试系统进行设计。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信号及其描述、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常用传感器与敏感元件、信号处理、位移测量与振动测试等。
6. 公差检测与技术测量(2学分,36学时)
公差检测与技术测量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必修的的核心课程。它是教学计划中联系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根据产品的使用性能和要求,对产品的各项基本精度指标进行合理的设计和选择,并通过正确的公差标注来表达设计思想。同时,也能够了解几何参数测量的主要仪器和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具备机械产品公差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互换性与公差基本概念、几何量测量基础、孔轴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与几何误差检测、表面粗糙度轮廓及其检测、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圆柱螺纹公差与检测、圆柱齿轮公差与检测、键与花键的公差与检测等。
四、教学形式
采用线上(含直播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线下教学原则上不少于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总学时的20%。鼓励通过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教学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五、学时、学分
总学分89,以18学时计为1个学分,总学时数1602学时。符合学校课程学分认定情况的,学生可申请认定相关课程。
根据《醉红颜心水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学分认定实施细则》(上理工继教〔2020〕4号),符合学校课程学分认定情况的,学生可申请认定相关课程。
鼓励和探索“学分银行”开展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促进学历继续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
六、考核要求
课程考核立足课程特点和基本要求,将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相结合。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期末考试原则上应为闭卷考试。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40%,不超过 80%。
七、毕业要求
修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89学分方能毕业,具体要求如下:
(一)知识
1.基础知识: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掌握机械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的相关专业知识。
(二)能力
1.基本能力:具有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分析问题能力:具有对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模型建立、分析求解的能力;
3.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运用已有知识,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方法、工具,解决工程实际中的机械工程领域内相关问题;
4.文献阅读能力:具有较熟练阅读有关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
(三)综合素质
1.工程素养: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2.团队合作:能够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具有团队合作能力。
3.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能够参与机械相关领域的运行管理。
(四)岗位能力与配套课程设置
1.基本能力,对应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机械制造技术;
2.分析问题能力,对应课程: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机械测试与控制基础、公差检测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技术;
3.解决问题能力,对应课程:Python程序设计、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论文;
4.文献阅读与写作能力,对应课程:进阶综合英语(1)(2)、文献检索与毕业论文写作、应用文写作、毕业论文(设计);
5.工程素养,对应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
6.团队合作,对应课程:专题系列讲座、企业实习;
7.项目管理,对应课程:企业管理基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
八、学位
1.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学位毕业论文(设计)通过双盲检查、学位论文复查。